在121年前的今天,1896年8月9日 (农历七月初一),维新派创办《时务报》,也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本杂志。《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旬刊,书册式,每期30页左右,约三、四万字,从创刊到停刊,共出69期。
当时创办《时务报》的主要人员:
总理:汪康年
主笔:梁启超(前期)

翻译:李维格
英文翻译:张坤德

法文翻译:郭家骥
日文翻译:古城贞吉
理事:黄春芳(兼印刷暨银钱业务)。
《时务报》主要报道哪些内容呢?
报刊共分为“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路透电音”等多个栏目。其中“域外报译”以英文、日文为主,并涉及了法文、俄文等92种外文报刊,共计出版译稿1706篇, 科学知识的内容有145篇。其刊载题材涉及工业,农业,医疗,生理,物理,地理等,被称为“新知新学万花筒”。
《时务报》造成了什么影响?
纵观其创刊前后的特殊历史环境,它既是维新派的重要宣传机关,也是推行新政、开展变法运动的重要基地。正是在大批维新报刊大力的鼓舞下,维新思想才开始逐步深入人心,而《时务报》无疑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时务报》的昙花一现
1898年7月底,光绪帝诏改《时务报》为官报,汪康年拒不遵命,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同年8月17日汪康年将报名改为《昌言报》出版。《昌言报》由梁鼎芬任主笔,体例未做改动,戊戌政变后,出刊至第10期,于1898年11月19日停刊。
这样,由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本杂志《时务报》如昙花一现,但是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