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5月,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暗示着被废除了10年的高考有重新开科的可能。当年10月,教育部终于拿出可行性方案: 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在中断了10年后,大学的车轮重新滚动。

  据统计,当时报名要求参加高考的中国青年多达1000余万人,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最大的则有三十六七岁,参加这届高考的考生570余万人,最终仅有27万人荣幸成为“77级”大学生。

  

资料图

  ●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2年全国统一招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工农兵大学生出现。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当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在太原举行,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

高中历史必修三图片(高中历史必修三全书思维导图)  第1张

  ●1977年8月4日,教育部向国务院报送了《 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的情况报告》。该《报告》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的学生一般要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在教育部报送《报告》的同一天,邓小平同志在北京饭店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1977年的8月8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毅然决定当年恢复高考。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确定高考招生办法。

  ●1977年10月5日,中央政治局讨论了招生工作的文件。叶剑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出席招生会议的代表。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 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从此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

  ●1983年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1984年开始特殊专业(艺术类等)招生实行统考+单考。

  ●1985年实行双轨制。

  ●1989年高考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

  ●1996年高校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增加。

  ●1999年教育部考试推行“3+X’”科目改革,广东省率先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英语考试加试听力。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

  ●2001年取消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第一次实现全面网上录取;同年,北京市在高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进行自主命题尝试。

  ●2003年高考由7月提前到6月举行。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

  ●2004年全国推广的分省命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图片(高中历史必修三全书思维导图)  第2张

  ●2005年开始实行的高职高专单独招考。

  ●2006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同年,自主招生高校扩大到53所。

  ●2007年海南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新高考。

  相关链接

  [英语考试变迁]

  1977年恢复高考时便已经有英语考试,当时考试主要以选择题等客观题为主,没有听力考试。2003年开始,我国制定实验版课标,在2007年时,听力考试进入英语试卷,改变了以前聋哑式英语的考查,试卷也从一张变成两张。在3至5年的过渡期内,英语试卷也逐步加大了对读写的考查,阅读题的种类也随之变迁。此后,各地相继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英语试卷。

  [首个学制颁布]

  1951年10月1日,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需要,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受到应有的教育,提高工农干部的文化水平,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政务院 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它 了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特殊教育等六大部分。从1952年起,学制改革开始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

  [第一个中学教学计划]

  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中学教学计划。《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取消了旧中国的“党义”、“童子军”、“军事训练”等科目,规定中学设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制图等14门课程。“计划”还单独设置了政治课程,加强了对学生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同时,“语文”替代了解放前的“国文”、“国语”,作为一门课程的称谓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编辑:隆琼

  来源:央视网